时间: 2024-08-07 10:41:37 | 作者: 安全防护服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正准备和往年一样带妻儿去加拿大的美迪科公司董事长杨镇华接到上海市经信委的电线会议室开会,请务必出席!”
“市经信委找我什么事?”一头雾水的杨镇华求助父母官——奉贤区奉城镇政府。原来,疫情暴发以来,医用防护服全国告急,在上海,市经信委通过全市摸排,得知:美迪科目前正在建设新的厂房,未来将向医用防护服生产领域拓展。
第二天,杨镇华准时赶到市经信委开会。市经信委和防护服原材料供应商杜邦公司都认为,美迪科是最有条件在上海率先量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美迪科是拥有医用防护服原料的杜邦在中国地区Tyvek医用包装材料的唯一授权加工商,具备向医用防护服转产的潜质。
“请美迪科马上安排转产生产防护服,非常时期,请您支援国家,有困难我们随时帮您解决!”经信委领导不容分辩的语气和期盼的眼神,让杨镇华只能回答一个字:好!
美迪科(上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成为被上海市经信委紧急征用为全市第一家定点转产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
接下“任务”,首先面临的就是转产问题,意味着要把工厂里原有的一条医疗器械包装生产线拆掉,改为生产医用防护服的车间。
从市内回到工厂,对于转产和腾空车间的问题,已在企业内部开始争执,车间主任第一个反对,“年前,我们本想扩大医疗包装这块产能,已经投入了不少钱进行车间改造,准备过完年大干一场,现在要拆掉原来的生产线腾出车间,这不是折腾钱吗?并且春节都放假了,谁来拆?新设备能不能迅速调试装好都是问题。”
“腾不腾车间,转不转产,咱听老板的!”管理层说。杨镇华一锤定音迅速做出决定:转!
然而,正值春节疫情暴发期间,人员和设备一时半会很难凑齐,而且医用防护服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比较高,对专业设备和技术工的需求也很大,怎么办?
“新厂区还是毛坯房,装修来不及,老厂区两间洁净度达10万级的医疗包装车间,”杨镇华决定,“先拆一间,把生产线建起来!”
同时,车间主任迅速集结留守上海的员工,两天时间把原本装满医用包装设备的厂房清空,把之前生产小批量医疗反穿衣的平车、拷边机搬了进来。上海市药监局现场指导,经检测,厂房洁净度符合医用防护服生产环境标准。
压条机可是医用防护服的关键设备,当防护服完成整体缝合、安装拉链,并给袖口和裤口缝制松紧等工艺后,必须要用压条机一寸一寸地让密封条把近万个针孔封住,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密不透风,防护服才能成为真正的“生命盔甲”。
春节假期加之疫情防控,上哪去买压条机?杨镇华到处“求救”,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的杜邦从一个一个供应商开始查找,打电话、查库存,调集全球资源寻找合适厂家。终于,打听到广东江门一家企业有存货。
“我马上打款,采购10台。” 杨镇华迅速将压条机的款项打了过去,可是压条机运送过程又是一波三折。
“一台压条机运费1万,10台就需要10万。”春节加疫情,运费涨价,工信部特派员和经信委都来协助,经过反复商量之后,一卡车10台压条机运费降至3万。
“3万,行,马上出发!”卡车带着10台机器上路了。虽疫情的发展,各省界也在封路,卡车一出发就“卡”住了,根本出不了省。
“这批压条机是准备生产医用防护服的,是防疫物资生产所用。” 经信委再次联系工作人员,车才开了出来。
从初三到初五,途径广东、福建、浙江,每到一个关卡,上海市经信委保障组就前后连线,紧急办理绿色通行证,历经72小时,1500公里,首批10台压条机终于来到了美迪科工厂。
压条机的问题解决了,杨镇华心里还是不踏实。“专业的设备加上专业的技术,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质量。”在杨镇华看来,质量,是防护服的关键,“不能有什么闪失。”
这时,合作伙伴杜邦来提供有关的技术资料、产品样衣指导生产,保障质量。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没有熟练的缝纫工!公司从来没和制衣行业有过交集,更没有熟悉防护服生产缝纫的技术工人。
家住杭州的市场总监余磊想到了在制衣厂工作的“大裁缝”姐姐、姐夫,他立即联系还在老家过年的家人,仔细地了解防护服的生产工序、技术方面的要求、所需设备等,还请他们协助防护服打样板、制衣设备调试,帮助设计监管表格等。他还让姐姐、姐夫联系原来在制衣厂的同事,和公司所在的社区,迅速动员,让有条件能出门的工人赶到公司。
姐姐、姐夫来到了上海,两个孩子也就留在了余磊的家中,加上自己家中的两个孩子,四个孩子全由妻子一人照看。
“一开始,日产只有500件,归根结底就没有人。”杨镇华说,后来,在奉贤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奉城经济园区有限公司找到蓝岛箱包公司,后者的50名员工和一批缝纫机进入美迪科洁净车间,投入医用防护服生产。
当地政府还挨家挨户寻找会用缝纫机的村民,逐步扩大这支纺织工急救队。“我们这里还引发一次报警,有个阿姨到我们这里来上班,因为进无菌车间,她手机关掉了,她从早八点干到晚八点,她儿子一天都没找到人,就报了警。我们每天都有登记,一看,原来是我们的车间工人,才解除了这场误会。”工会主席凌龙兴说。
目前,当地20多位“老纺织”也已火速上岗,生产线迅即转动起来。“在附近万佛阁的尼姑也来做义工。”凌龙兴说:“她们几十个人换班来帮忙,而且还要自己带斋饭,一天做下来很认真,很辛苦。”
“钱先不谈,工人的工资可以翻倍。”对于熟练工的招聘,杨镇华不计成本。凌龙兴说:“他真的是一位有良心的民营企业家,生产防护服他不求回报,每天只计算能出来多少件。”
除了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防护服以外,工厂的管理者也在日夜奋战。杨振华从大年初三起,收拾了几件衣服,就直接住进了厂里,连续26天没回家,每天扎在厂里处理各种生产问题,忙起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来自台湾的厂长李裔遥说:“我是2月5号回来的,现在我是连续59天上班,余磊是第62天。”
转产防护服,还有一个难点,出产器械要达标,必须有完整的规范管理制度、手册、表单等才可以获得上市许可。按照惯例,医疗器械生产“两证”申请最快也要半年,通常要一年左右才能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余磊主动请缨协助技术部门完成申报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的文件准备工作。在他的沟通协调下,市经信委极力协助,市药监局则开通应急物资快速审批通道,把审批医疗器械生产“两证”的时间从一年压缩至15天。
经过一个月的日夜奋战,由杨镇华带领的企业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月2日,首批2000件医用防护服完成小批量试生产并送检;2月16日,美迪科成为上海首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的医用防护服企业。
2月17日,公司争分夺秒赶出首批5000件医用防护服运往武汉,为战疫一线医护人员送上防护保障。
来自杜邦的朱隽超说:“杜邦在越南、柬埔寨的工厂,一个工人一天大概贴条200件,但在这里,工人一天最多贴条达到了348件,中国制造的速度太让人惊讶了。”
“现在产量提上去了,都能满足了。”如今,美迪科每天的医用防护服产能达8000至12000件,基础型防护服产能为近5000件。
“守望相助,并肩战疫,才做成了这件事。转产防护服,政府为我们当起了“店小二”,经信委帮助各方协调,村支书帮我招人,工人不够,员工家属来帮忙,尼姑也来做义工,还有外资企业杜邦调集全球资源保原料,台湾籍厂长李裔遥也是逆行与我相助……”
杨镇华把自己比喻成一块“石头”,“我只是被投入疫情中的石头,八方支援才是那一层层泛起的涟漪,而正因为这些涟漪,才让我们更有无比坚信,横在我们眼前的困难,一定能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