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10 15:22:06 | 作者: 头部防护
昨日下午,郑州市黄河路上一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的妇产科大夫胡女士在接受商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以她做了这么多年妇产科大夫的经验,“防辐射服防辐射的作用不明显。”
郑州市康复中街一家医院B超室的大夫马女士也表示,如果要完全防止辐射,也只有那种专业的把人从头裹到脚的医用防辐射服才管用,“在辐射源来自四面八方的情况下,一个简单的防辐射背心没啥用。”
胡女士表示,在生活中,孕妇最好的防辐射办法,不外乎一个:“远离辐射源。手机快没电的时候少打,不要一直坐在电脑前,远离无线路由器等。”
其实在央视报道出来之前,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就曾发微博称“国内防辐射服是赤裸裸的商业骗局”。11月,商报记者也曾致电河南的一家职业病研究所的放射科人员要求检测,对方的回答是,可以检测,但不出具报告。
在生活中,我们见识到的概念性产品,一直都有,比如哈慈磁化杯、远红外内衣、有机食品……
防辐射服出现的时间,少说也有七八年之久了吧,在一再的质疑中,为什么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站出来检测一下?为什么厂家和有关部门一直在沉默?
对此,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认为,还是利益驱动和标准缺失导致的,“商家不想利益受损害。检验测试的机构不愿出报告得罪厂家。执法部门没有有关标准和检测报告无从执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费的人做试验品。”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杨金纯博士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认为,尽管自前年12月1日起,防辐射针织品以及防护服装、微波辐射防护服的国家标准慢慢的开始实施,但只是一个起点,“对整个日常消费者的购买引导来说,还不是很有效,整个体系还要进一步健全。”
宋向清觉得,一个概念性新产品出现之前,最好的办法,是权威机构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检测报告,而不是本末倒置,先把产品产出,把概念炒作出来再去制定标准,“这样消费者才不会一再变成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