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云棋牌手机版 > 头部防护

防辐射服疑忽悠准妈妈 厂家:我也不知有没有用

时间: 2024-05-22 02:09:43 |   作者: 头部防护

产品描述

  前两天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孕妇、婴幼儿童用品展览会再次掀起业界对国内生育高峰的商机的关注。其中防辐射服引来了众多关注。据悉,目前上海有八成以上的准妈妈会准备1-2件防辐射服。根据上海计生委发布:2007年全市非流动人口出生将达13.7万人。以10万准妈妈每人1件,每件以300元价格计算,市场最保守的容量为3千万。不过,《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及专家对防辐射服的效果表示质疑,即使是企业本身,对此也没有更多的了解。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身处手机、电脑各种电器环绕下的沪上准妈妈,很少有不购买防辐射服的。

  在徐家汇一数码广场上班的陈小姐和记者说,自己也是在今年会添一个“金猪宝宝”,“得知自己有宝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一件防辐射服”。她表示,每天都要对着电脑,所以防辐射服是必备的,自己天天都会穿着上班。不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用,陈小姐并不清楚,自己也没有咨询过检测部门,“我看见其他人都穿,所以自己也买了,应该是有用的”。本报了解到,类似于陈小姐这种想法的准妈妈非常多。

  在徐家汇一些商场防辐射服专柜了解到,今年,防辐射服的销售形势不错。昨天,在汇金百货的“奇妮”防辐射服专柜看到,防辐射服从背心、吊带衫都有,价格也从400到800不等。记者询问是否有用时,营业员拿起了一块塑料裱糊的检测报告:“我们有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记者看到,测试报告来自于“中国上海测试中心”等三个测试部门,显示的防辐射率达到了99.99999%。不过,当记者表示如果用手机测试时,售货员承认,在平常情况下,不能完全屏蔽手机信号,“只会减弱”。

  据有企业表示,目前防辐射服的市场除了一些特殊行业比如电信部门,最大的花钱的那群人就是孕妇。他举例,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几乎80%的孕妇会有1至2件防辐射服。

  本报昨天就“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用”的问题致电沪上一专门生产防辐射服企业老总,他坦言,“其实我也不知道防辐射有没有用”。他表示,据他所知,行业内大多数老板都不知道防辐射服有没有用。

  至于几乎所有的防辐射服标示的99.99%防辐射效果的检测报告,他称,“数据不假,不过那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得到的数据”,与平常场景不可相提并论。

  记者看到,防辐射服面料一般由三种成分组成,金属丝、棉以及涤,而防辐射服的功能则是由金属丝来实现。一般的防辐射服标注的金属丝的含量都在20%左右。“其实,现在还有很多企业都吹捧自己产品金属丝含量,令消费者以为金属丝含量越高防辐射能力越强,其实是不行的”,上述的人偷偷表示,“国际流行的都是5%的金属丝含量,金属含量越高,对皮肤及人体新陈代谢都有危害,但是,国内的消费的人都不知道”。

  这位老板表示,尽管如此,防辐射服市场已显示出强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前景,引的很多企业跻身其中。“我自己就是前年开始从事这个生产的,发展速度几乎达到50%”。

  目前,企业用防辐射服装包裹手机,或者使用所谓“电磁波探测器”等来证明服装的屏蔽效能,顾客常常信以为真。专家觉得,这些演示方法只是商家推销其产品的手段,缺乏科学根据,容易误导消费者。

  有专家对上述99.9999%的防辐射效果表示置疑,即使是真实的,防辐射“检验证书”仅仅是对厂家提供的布料样品在完全实验室环境下的检测结果,不能说明对厂商销售的防辐射服具有防辐射的特殊功能。

  去年年底,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抽查了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15家生产企业共20件防辐射服样品,结果发现不少产品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据消保委有关专家这样认为,由于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对于防辐射服装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按照《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生产企业一定制订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判断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在20件防辐射服装样品中,有13件样品悬挂了检验测试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并声称产品的屏蔽效能可以“达到99.99%以上”。对此,专家这样认为,与实验室特殊、密闭的检测环境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波辐射方向杂乱无章,屏蔽布料一旦被加工成服装,衣领、袖口等都可能会成为电磁波辐射的“入口”。上海消保委认定,企业没有将这一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夸大了产品的实际功效。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